期刊简介

  《中国医学伦理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杂志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德医风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医学伦理学》以实践性、哲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并重的特点,及时介绍卫生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卫生管理和临床医学中道德发展、道德地位、道德作用、道德标准、道德培育出现的道德难题及对策。提供介绍国际医学伦理发展、研究信息。为卫生事业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抓好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卫生行业、医院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有关管理理论、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解决临床面临的道德难题、处理好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医德修养,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还及时报道卫生部领导关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德医风建设的批示、论述,使杂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报道人工授精、计划生育、器官移植、安乐死、临终关怀、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生命伦理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也是本刊着力反映的一个侧面。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85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203/R

邮发代号: 52-8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8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1999年陕西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1-8565
  • 国内刊号:61-1203/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1999年陕西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介绍

  《中国医学伦理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杂志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德医风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医学伦理学》以实践性、哲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并重的特点,及时介绍卫生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卫生管理和临床医学中道德发展、道德地位、道德作用、道德标准、道德培育出现的道德难题及对策。提供介绍国际医学伦理发展、研究信息。为卫生事业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抓好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卫生行业、医院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有关管理理论、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解决临床面临的道德难题、处理好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医德修养,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还及时报道卫生部领导关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德医风建设的批示、论述,使杂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报道人工授精、计划生育、器官移植、安乐死、临终关怀、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生命伦理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也是本刊着力反映的一个侧面。


本刊栏目设置
红医文化、科研伦理、临床伦理、医学人文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1999年陕西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中国医学伦理学》要求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中国医学伦理学》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中国医学伦理学》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期刊引用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发文量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往期文章
  • 模糊多属性决策技术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建模中的应用

    目的立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价方法论研究,基于直觉模糊数测度下的多属性决策技术设计建模方案.方法以直觉模糊数测度为基础,将TOPSIS、投影寻踪、灰色关联法与逼近理想点思路结合设计模型,以某省三所医学院为抽测调研对象,测评数据经直觉模糊数转化后纳入模型,列述程序、讨论验证.结果由直觉模糊数多属性决策模型,以“理想医学院”为参照,将信息集结为相对距离、相对投影、相对关联度.结论直觉模糊数对于主观测......

    作者:李望晨;李永华;张家豪;傅晨;张利平 刊期: 2017- 01

  • 云南省医学伦理学会表彰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2009年12月,云南省医学伦理学会作出决定,对2007年以来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一批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这些单位和个人如下:一、先进单位:(24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保山市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玉溪市人民医院、昭......

    作者:王哲钰 刊期: 2010- 03

  • 关于预防医学中的若干道德问题

    为搞好预防医学工作,促进医疗保险的进行和卫生改革的深化,本文着重阐述了预防医学工作的特点及若干道德问题。......

    作者:张毅;姜汉刚;黄彩娥;孟铭伦 刊期: 2001- 01

  • 艾滋病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的伦理研究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已开展多年并取得显著成效,但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局部试行却遭遇许多伦理问题和困难.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对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接受意愿高、药物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从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出发,基于有利无伤、公平公正等伦理原则,建议加强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的宣传以及提高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的可获得性,让可能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获得及时的预防性治疗.......

    作者:张璐平;韩跃红 刊期: 2017- 12

  • 浅谈骨外科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

    骨外科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康复期、出院后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临床中应该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进行语言及非语言交流.良好的医患交流可以减少医患纠纷.使患者身体、心理得到康复.......

    作者:范伟杰;徐雪梅 刊期: 2010- 02

  • 基因治疗的伦理与法律思考

    分析了基因治疗面临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基于我国现有法律对基因治疗规制的不足,通过比较,认为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依法规制基因治疗,可以使基因治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作者:李菊萍 刊期: 2009- 05

  • 与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尝试及思考

    与晚期癌症患者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医疗诊治工作的开展,但沟通需选择方式、方法.根据科室工作,总结以下经验:医护人员需有共情心;有技巧的向患者本人交代病情;与有决定权的家属讨论病情及治疗;尊重患方治疗意愿;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及时与患方有效沟通;必要的心理干预.且爱心和尊重生命是与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前提及保证.......

    作者:李宝兰;胡瑛 刊期: 2015- 06

  • 欠发达地区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欠发达地区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10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及Ordinal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结果将激励符合性量表提取三个公因子,关系发展因子、生存因子、休闲因子,应用Ordinal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关系发展因子、休闲因子、医院等级.结论落实医......

    作者:夏晓红;柯雄;张会萍;吴艳春 刊期: 2017- 03

  • 试论医德医风建设中的六个转变

    从医院改革与发展出发,对医德医风建设工作实行六个方面的转变作了阐述.六个转变为:从一般教育向系统教育转变;从动员式运动式工作向规范性经常性工作转变;从局部建设向整体建设转变;从提高个体素质向提高整体素质转变;从部门工作向全院一体化工作转变;从德治向德治、法制等综合治理转变.......

    作者:王艳冬 刊期: 2000- 06

  • 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再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再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指出大部分临床护士在校期间曾接受过护理伦理教育,但在医院内接受专业伦理培训的不多;不同学历的护士对护理伦理知识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几乎所有的护士都认为在医院开展护理伦理再教育对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护理伦理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为我国临床护士队伍数量不足,负荷重;医院对护士进行护理伦理再教育认识不足;护士缺......

    作者:孟利敏;刘波兰;许瑞 刊期: 2009- 01